跟贺红梅老师练“轻重格式”

作者:时间:2022-03-13点击数:

八月的江淮大地,烈日炎炎。8月18日至21日,习近平在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、省长李国英陪同下,先后来到阜阳、马鞍山、合肥等地,深入防汛救灾一线、农村、企业、革命纪念馆等,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防汛救灾一线人员,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、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谋划“十四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。

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”学普通话,很多朋友感觉“轻重格式”太难改了,其实正是因为“乡音”难改。

如果说“字调”的习惯已经很难改了,对于声调语言来说,“语调”则是把“字调”包含其中的,更深一层的习惯,难以学习掌握是情理之中的。

“词”的轻重格式

方言有方言的“语调”,普通话有普通话的“语调”。我们十几年、甚至几十年的方言(轻重格式)习惯,要很快地改变为普通话的(轻重格式)习惯,自然是很难的。

当然,改习惯主要还是“开头难”,只要走出第一步,再坚持几步,“轻重格式”还是很快就能改过来的。

比如,读一篇稿件,不要拿到就读,要忍着。先把这篇稿件里所有的“词”,从头至尾单独地读一遍,注意每个词的轻重格式。之后再读句子,同时再注意轻重格式。

每一篇稿件都这样练习,一开始是很麻烦的。但只要坚持一小段时间,很快就会有进步。相比于重复错误、巩固错误、原地踏步,那就是飞跃了。

“词组”的轻重格式


双音节、三音节、四音节等多音节词,大多数都是“最后一个音节”最重。把握这个原则,轻重格式就有了基本的掌握。

在把握“词”的轻重格式基础上,需要进一步注意“词组”的轻重格式。

“词组”一般由多个词组成的,应把握词组整体的轻重格式,有机整合为一个“意思单位”,避免读成孤立的几个词。

没有逻辑重音等前提下,“词组”一般是“后重式”,也就是最后一个词最重。

例如此篇稿件里:“省委书记”、“革命纪念馆”、“防汛救灾一线”、“经济社会发展”等。

句子的“语调”

“词”的轻重格式要服从“词组”的意思,“词组”的格式要服从“语句”的意思。

例如把“省委书记”这个词组放入句子,“省委书记李锦斌”是更大的一个词组,可同样读成“后重式”。这时“省委书记”的“后重式”就要适当地弱化,以符合整句话“语调”的需要,更清晰地呈现意思。

轻重“相对论”

词的轻重格式时常需要被弱化,以服从语句意思或目的的需要。

注意“轻”、“重”的相对性,把“轻重格式”表达出丰富的“层次”,就能使表达更鲜明准确。

例如:

总统特朗普已经达到(美国疾控中心有关安全解除隔离的标准)

这句话的意思是“特朗普达到(解除隔离)标准”

“美国疾控中心有关安全解除隔离的标准”这个词组虽然很长,但是同样可以处理为“后重式”,也就是“标准”与“达到”是呼应的。

实际播音中,“美国”很容易被错误的重读,往往不是因为播者认为“美国”应该强调,而是一种“习惯性”的处理。

这种习惯,一方面是没能把“词”有机整合到语句的结构中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“轻重格式”的表达形式,比较“单一”,“轻”和“重”缺少层次。

 Copyright all reserved. 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  地址: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 邮编:623002